污水处理系统中的生物硝化过程
定义
通过生物硝化去除氮反硝化作用是一个两步的过程。在第一步(硝化)中,氨在好氧条件下转化为硝酸盐(NO3.−).在第二步(反硝化)中,硝酸盐转化为N2O或氮气2)在缺氧条件下。两步生物过程其中氨(NH4‐N)被氧化为亚硝酸盐(NO2),亚硝酸盐被氧化成硝酸盐(NO3.N)。
硝化作用的目的
- 氨对受水的影响与DO浓度和鱼的毒性
- 需要提供脱氮来控制富营养化
- 需要为水回用包括地下水补给提供氮控制
- 饮用水中硝酸盐氮的MCL最大值为45 mg/L或10 mg/L
- 以450 L/capita的流量计算,城市污水中有机氮和氨氮的总浓度在25 - 45 mg/L之间。d(120加/ capita.d)
- 在供水有限的情况下,生活污水中总氮含量超过200毫克/升
硝化过程
污水处理中的硝化过程分为悬浮生长和附着生长两种生物过程
悬浮生长过程
由曝气池、澄清池和滤池组成的单污泥工艺可以实现除BOD的硝化作用污泥回收系统
当废水中存在有毒和抑制物质时,可以考虑采用双污泥悬浮生长系统,由两个曝气池和两个澄清池串联而成。第一曝气池/澄清池在短SRT下进行BOD和有毒物质的去除,第二曝气池/澄清池在长SRT下进行硝化作用;硝化细菌比异养细菌生长得慢得多。
附加增长过程
- 在硝化作用中,大多数BOD必须在硝化生物建立之前被去除
- 异养菌比硝化菌具有更高的生物量和固定膜系统的表面积;
- 在去除BOD后的附着生长反应器中完成硝化反应,或在专为硝化而设计的单独附着生长系统中完成硝化反应。
- 附着生长过程的硝化速率高于悬浮生长过程。附着生长过程通常比悬浮生长过程在流出物中携带更多的悬浮物。
微生物的硝化作用
- 好氧自养细菌负责活性污泥和生物膜过程的硝化作用;
- 两步法硝化涉及两组细菌;第二阶段,亚硝酸盐被另一组自养细菌(硝化菌)氧化为硝酸盐。
- 其他用于将氨氧化成亚硝酸盐(前缀为亚硝基)的自养细菌:亚硝化球菌(Nitrosococcus)、亚硝化螺旋体(Nitrosospira)、亚硝化菌(Nitrosolobus)和亚硝化菌(Nitrosorobrio)
- 其他能将亚硝酸盐氧化为硝酸盐的自养细菌有:硝化球菌(Nitrococcus)、硝化螺旋菌(Nitrospira)、硝化棘菌(Nitrospina)和硝化eystis
影响硝化过程的因素
环境因素:pH值
- 废水处理中的硝化过程对pH敏感,当pH值低于6.8时,硝化速率显著下降;最佳硝化速率发生在pH值7.5‐8.0范围内;通常使用的pH值为7.0至7.2;
- 低碱性水需要加入碱度以维持可接受的pH值;
- 加入的碱度取决于初始碱度浓度和NH的量4‐被氧化的N;
- 碱度以石灰、纯碱、碳酸氢钠或氢氧化镁的形式加入的碱度
环境因素:毒性
- 在低浓度下,硝化菌是有机有毒化合物存在的良好指示物;
- 有毒化合物包括:溶剂型有机化学品,胺,蛋白质,单宁,酚类化合物,醇,氰酸酯,醚,氨基甲酸酯和苯
环境因素:金属
- 0.25 mg/L的镍、0.25 mg/L的铬和0.10 mg/L的铜完全抑制氨氧化
- 环境因素:非电离氨
- 硝化作用也被非电离氨(NH)所抑制3.)或游离氨,以及未电离的亚硝酸(HNO .)2);
- 抑制效果与总氮浓度、温度和pH有关。
请在评论中告诉我们您对本文中的概念的看法!